电信学院-学院官网
 首页  学院概况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学工园地>>正文
【芯青年实践课】第100课暨场馆里的思政课:“寻根华夏,薪火相传”实践团走进淮安市博物馆
2025-07-14 15:42 吕汶璇 

为引导大学生深入探寻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与传承意义,2025 年 6 月 22 日至7月3日,“寻根华夏,薪火相传”实践团以“制香续文脉,匠心乘古韵”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探寻与技艺实践的文化传承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博物馆研学与非遗技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学生在触摸历史、亲历传承中,深化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解,为青年参与文化传承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首站,实践团抵达了淮安市博物馆。踏入馆内,仿若穿越历史长河。从 1978 年高庄战国墓出土的刻纹青铜器、青铜马车饰件,到 2004 年运河村战国墓出土的木雕鼓车,每一件文物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诉说着淮安这片土地往昔的辉煌与变迁。

参观结束后,众人围绕馆藏文物中蕴含的传统生活智慧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谈到,博物馆所陈列的古代香具以及香料图谱,不仅展现了古人 “香药同源” 的生活哲学,更折射出 “天人合一” 的文化理念。有成员感慨:“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香器到明清时期的香方典籍,每一件器物都蕴藏着古人对雅致生活的追求,也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了制香技艺为何能成为非遗——它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文化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也有成员提出,当代传承非遗不能仅仅停留在“观赏”层面,更要探索其“应用”价值,只有让传统技艺回归现代生活,才能延续文化的生命力。

带着这份思考,团队于 7 月 3 日走进文庙街区,向非遗制香技艺传承人学习古法制香。在传承人指导下,大家亲手制作了三款实用香包:针对鼻炎的香包以辛夷、苍耳子为核心,辛夷通鼻窍、散风寒,苍耳子缓解鼻塞流涕;提神醒脑香包融入薄荷与陈皮,薄荷清凉开窍,陈皮理气醒神,二者搭配香气清冽;驱蚊香包选用艾草与丁香,艾草含天然驱蚊成分,丁香浓郁香气可有效驱蚊虫。在揉捻、配伍、装袋的过程中,成员们不仅掌握了基础香料的配比逻辑,更深刻体会到“君臣佐使”的中药配伍智慧。如同调香一般,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价值,唯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最佳功效。这恰恰是传统制香技艺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核所在。

活动最后一站,团队走进共商社区,为孩子们开展非遗制香宣讲。通过展示亲手制作的香包、讲解香料功效与制香故事,孩子们对 “非遗” 有了具象认知。这让团队成员更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让年轻一代在触摸、体验中理解文化背后的生活智慧与人文精神,让千年香韵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醇厚。

此次实践活动,让成员们在文化传承中实现了从 “旁观者” 到 “参与者” 的转变。通过博物馆研学,他们读懂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通过亲手制香,他们体会到非遗技艺的实用价值;通过社区宣讲,他们践行了文化传播的青年责任。这种 “认知 — 实践 — 传播” 的闭环体验,不仅让大学生自身深化了对 “文化根脉” 的认同,更让他们明白:青年传承文化,既要做历史的 “守护者”,更要做传统的 “创新者”,唯有将古老智慧与现代需求相结合,才能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淮阴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17-2019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

邮编223003

联系电话:0517-83559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