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学院-学院官网
 首页  学院概况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学工园地>>正文
【芯青年实践课】第118课: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篝火同欢暖远山
2025-07-20 16:24 阚欣雨 李娇雪 安永康 

为在支教过程中更深度融入乡土文化、感悟民族情谊。7月19日,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在云南大理新华村参与了一场热闹非凡的民族篝火晚会。本地村民与支教团成员、游客围聚一堂,在火把的映照下共赴这场融合传统与温情的文化之约,为后续支教中传递乡土文化积累鲜活体验。

歌舞展风情,非遗活态传承润心

晚会高潮时,当地白族特色舞蹈团登场。队员们身着彩衣,踏着芦笙节奏跳起“打跳”传统舞蹈,动作里藏着田间劳作的印记与吉祥寓意。

支教团成员们被欢快的氛围吸引,纷纷加入舞队。安永康率先入场,虽动作生疏,但在村民耐心指导下,逐渐跟上节奏,脸上洋溢着笑容。其他成员也都被歌舞吸引,尝试打跳,起初手忙脚乱,但在村民鼓励下,慢慢掌握技巧,舞得有模有样。

在互动中,支教团成员们不仅学会了舞蹈动作,还与村民、游客打成一片。这场表演让支教团成员直观感受到“文化在互动中传承”的魅力,为他们日后在课堂上融入民族元素埋下伏笔,也坚定了他们用教育传递文化、增进理解的决心。

火把照长夜,星火传递民族热忱

夜幕降临,支教团成员和村民们一同点燃火把。大家高举火把,沿着中间的大火堆缓缓前行。

熊熊燃烧的火把瞬间照亮了夜空,也映红了每个人的笑脸。大家高举火把绕大火堆而行,火光摇曳中,本地老人向支教团成员讲述火把节“驱邪祈福、祈求丰收”的传统寓意,成员也悉心聆听,积极反馈老人。在火光的映照下,支教团成员与村民们的心紧紧相连。

跳跃的火焰不仅是节日的符号,更像民族文化的火种,在传递中让支教团成员感受到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坚守。他们意识到,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活生生的文化传承,是白族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跳越火坑间,勇气与祝福共升腾

本地人身先士卒,带着轻快的步伐跃过火焰,支教团成员也在鼓励下加入其中。

村民介绍,跳火坑象征着“清除晦气、迎来好运”,每一次跳跃都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火光中,陌生的隔阂被暖意消融,不同身份的人在共同的仪式中收获勇气与祝福,民族情谊在互动中悄然升温。

它不仅加深了本地人与支教团成员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更让民族情谊在互动中悄然升温,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包容,彰显了文化的力量与魅力,激励着人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孔明灯寄愿,星光满载远山期许

当火把的光芒渐渐黯淡,夜幕低垂,支教团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他们拿起笔,在孔明灯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心愿。

支教团成员们写下“愿知识照亮远山”,这是他们来到这片土地的初心,也是他们日夜坚守的使命。他们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是点亮希望的火种。村民们则写下了“愿五谷丰登、家人安康”的朴实期盼,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人的深情。游客们也纷纷留下“愿民族文化代代传”的祝福,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文化的敬意与期待。

随着一盏盏孔明灯缓缓升空,点点星光在夜空中连成线,仿佛将所有人的心愿送往天际。这不仅是一场祈福仪式,更让支教团成员感受到乡土间最真挚的期盼,坚定了他们用教育传递希望的决心。

本次火把节晚会活动,让支教团在歌舞、火把、跃火与明灯中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的温度。支教团成员和本地村民的双向奔赴,不仅是一场文化体验,更让“民族团结、文化共生”的理念深植于心。这份源自乡土的热忱,将指引支教团在后续课程中融合民族文化,让教育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纽带,让远山文化之花在课堂中绽放。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淮阴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17-2019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

邮编223003

联系电话:0517-83559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