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 7月2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辛屯镇新登小学的教室里,传出阵阵稚嫩却努力的诵读声。讲台上,王怡老师手臂轻扬,仿佛在引导无形的波浪,孩子们挺直腰板,跟着她的手势,一字一顿地模仿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磅礴气势。这是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推普系列活动的生动一幕。从7月18日到23日,推普的“春风”不仅吹进了课堂,更融入了课后笑语和街头巷尾。
课程设计:以文育言,让普通话与经典同行
本次推普课程聚焦国学与诗词经典,7月18日,7月21日,李宗成和王怡两位老师分别以生动课堂助力普通话推广,让规范表达与文化学习深度融合。
李宗成老师的国学经典课底蕴深厚。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到《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老师用清晰洪亮的普通话逐字逐句讲解原文含义,引导孩子们跟读经典、品味文字韵律。

王怡老师的诗词课更像一场声音的探险。“读‘千里共婵娟’时,想象月亮温柔的光,声音要轻柔绵长;读‘大江东去’,要像江水奔涌,气势要出来!”她以富有感染力的普通话诵读诗词,讲解苏轼笔下的人生意境与家国情怀。

在课堂上,孩子们在朗读中纠正发音,在对话中规范表达,让国学经典的智慧在清晰流畅的普通话中代代相传,让语言之美与文化之韵相互滋养。孩子们跟着老师模仿语调、练习断句,在“读诗词、解诗意、悟诗情”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更在反复练习中提升普通话的朗读流畅度与表达准确性,让诗词之美借由规范语言深入人心。
课后交流:以言会友,让普通话在互动中升温
课程之余,推普团队组织了“普通话故事会”“经典诵读分享会”等课后交流活动。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用普通话分享自己喜欢的国学故事、背诵拿手的苏轼诗词,或是讲述学习中的收获与困惑。交流中,老师耐心纠正发音不准、表达不畅的问题,鼓励孩子们大胆开口、清晰表达。角落里,曾经因发音被笑话的男孩寸梓昊,也鼓起勇气分享了《三字经》故事,虽然个别字音还不太准,但那份努力表达的勇气赢得了真诚的掌声。小小的分享会,成了孩子们突破语言羞涩、自信发声的“练兵场”。

从磕磕绊绊的尝试到流畅自然的分享,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克服语言羞涩,在互动中感受普通话沟通的便捷与温暖,让规范用语成为日常交流的自然习惯。
校外推普:以行传声,让普通话在实践中扎根
为扩大推普影响力,推普的脚步迈出校园,走向辛屯镇热闹的街市。
支教队员和几位“推普小标兵”组成宣传小队,向居民发放普通话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规范用语的重要性;通过趣味题目引导大家关注发音规范与日常用语误区;还为老年人提供简单的普通话教学,帮助他们解决与子女、邻里沟通中的语言障碍。

从课堂到社区,从学生到居民,校外推普活动让普通话走出校园、融入生活,让更多人意识到规范语言对于沟通协作、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让“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一字一句传雅言,一言一行播文明。本次推普系列活动以课程为基、以交流为桥、以实践为翼,让普通话不仅成为语言工具,更成为传承文化、连接情感的纽带。一句句努力矫正的音节,一声声勇敢发出的“新声”,不仅是语言的规范,更是文化认同的桥梁和心灵自信的绽放。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用耐心与创意浇灌的这株“雅言之苗”,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在远山的土地上,孕育着沟通无界、文明传承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