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看!这件扎染T恤的图案,是支教老师和白族娃娃一起设计的,靛蓝的山峦是大理的苍山,中间的圆月,是孩子们对团圆的期盼...…”7月22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银泡泡直播间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正在进行。镜头前,主播身着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设计的特色扎染队服,正热情地向全国网友展示。这不是普通的带货直播,而是淮工学子为沉睡的非遗技艺插上“数字翅膀”的生动实践。
学子探访:解码直播助非遗的“鹤庆模式”
直播开始前,支教团成员周子良带着好奇与敬意,探访了直播间背后的运营团队。“咔哒、咔哒…” 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主播们备货、调试设备的忙碌身影。“我们不只是卖银器,更是鹤庆故事的讲述者!”主播一边整理陈列的银壶一边对周子良说,眼里闪着光,“你看这款茶壶,我们直播时会讲它背后‘一两银子千次锤’的老话,讲老师傅手上磨出的茧子。要让网友觉得,买的不是物件,是一份有温度的手艺。”周子良快速记录着这些鲜活的观点,他镜头下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化附加值”、“数字地气”、“年轻化表达”等关键词。这次探访,让他真切触摸到非遗传承在数字时代的“青春脉搏”。

直播联动:支教初心与非遗魅力共传播
直播间灯光亮起,氛围瞬间升温。主播身着“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设计的扎染队服,向全国网友介绍服饰背后的创作巧思和银壶的独具匠心。

主播小心地展开那件纯白底、靛蓝山峦与圆月图案的扎染T恤,指尖抚过凹凸的纹路:“这蓝色,是板蓝根一遍遍染出来的;这山形,像不像支教老师们翻过的大山?孩子们说,月亮代表他们想和老师常相聚的心愿。”弹幕瞬间刷过“有故事的设计!”“想要同款!”镜头随后转向一件鹤庆银壶,主播介绍其遵循“一两银子千次锤”古训,历经数十道严谨工序方成,温润光泽尽显匠心。主播指出,银器匠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与支教老师扎根乡村的长期坚守,皆是时间与心血淬炼的成果,传递出共同的“较真”精神。
这种“非遗+支教”的融合传播,让每一次观看、每一份支持都变成双重力量,既让传统技艺在关注中焕发新生,也让教育的温暖在传播中抵达更远的山海。

直播结束,成交数据在屏幕上跳动。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那些涌入后台的留言:“第一次知道银器是这么打出来的,感动!”“扎染图案有深意,已下单支持支教!”“给坚守的手艺人和老师点赞!”周子良回看自己拍摄的素材——主播讲述时发亮的眼睛、银壶流转的光泽、支教团成员与银匠隔空相望的会心一笑——他知道,这场直播真正“链”起的,是都市对深山的关注,是青年对传统的敬意,是数字流量下汩汩流淌的文化暖流与支教初心。当靛蓝与银辉在“云端”共舞,非遗的薪火,正被青春的巧思与热忱,点燃新的光芒。
此次支教团以“电商直播+非遗传承”为纽带,用青春力量架起数字与非遗、支教与传承的桥梁:学子探访解码非遗传播新路径,直播间里让扎染、银器借流量走向大众,更让支教初心与非遗匠心共振。这种实践既为传统工艺注入数字活力,又让教育温暖随文化传播延伸,彰显了青年在非遗传承与教育帮扶中的担当,让传统与现代在互动中延续生命力。